| 服务项目 |
民营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其活力与韧性直接关系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多年来,青岛高新区通过构建全链条金融服务、打造高效项目建设环境、创新绿色发展路径,为民营企业送上“及时雨”、撑起“保护伞”,让这片科创沃土成为民营企业安心经营、大胆创新的热土。
“3个工作日完成审批,2小时到账!这笔‘高新贷2.0’让我们的产能扩张计划终于落地。”青岛基迪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负责人韩鑫涛看着车间里新投产的生产线,难掩兴奋。
作为一家专注于动物疫病分子诊断试剂研发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这里的每一份试剂都凝聚着研发团队的心血。然而,企业致力于技术创新,在扩大生产规模时却遭遇难题,“因影响了进度。”韩鑫涛感慨道,由于企业处于种子期,固定资产较少,传统的银行贷款模式难以满足融资需求。
转机出现在一次“金融问诊”中。青岛高新区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联合青岛农商银行高新区金融辅导队主动上门,像医生问诊一样详细询问企业的经营状况、资金需求和发展规划,最终为企业推荐了“高新贷2.0”,正好契合科技型小微企业“轻资产、缺抵押”的特点,而且是纯信用贷款,不用找担保人,也不用抵押厂房设备,恰好匹配企业特性。资金到账后,企业新车间迅速投产,产能预计提升30至40倍。
这样的“雪中送炭”在青岛高新区并非个例。青岛汉容电气有限公司拿到2000万元贷款仅用半个月,资金注入让生产线全速运转,员工收入更加稳定;230余家企业通过“高新贷”系列产品获得超9亿元授信,背后是青岛高新区构建的“政府+金融+企业”协同机制,由青岛高新区财政金融部、科技金融创新服务中心等组成的“管家团队”,通过“春雨行动”“千企万户大走访”,深入300多家企业送政策、配产品,实现“缺多少、何时缺、用在哪”的精准对接。
“高新贷2.0”的设计尽显匠心:按企业生命周期设置差异化额度,初创期可贷几十万到几百万元,成长期最高贷2000万元;利率较之前下浮20个基点,财政分档承担20%至70%的本金损失风险,既降低企业成本,又让银行敢放贷。数据显示,586万元财政风险补偿金撬动9亿元授信,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1300余万元,高新技术企业贷款获得率超85%,金融活水正加速转化为企业创新力。
“5天完成图纸初审、提前10天开展桩基施工、一套材料办理6项手续,这样的效率太给力了!”青岛脑病康复医院项目负责人陈文兵的感叹,道出了民营企业在青岛高新区的建设体验。作为聚焦康复产业的民企,青岛脑病康复医院的项目从洽谈起就享受到“定制化”服务:专班上门把工程规范转化为“大白话”,让企业少走弯路。
针对中小民企“专业人员少、流程不熟”的痛点,青岛高新区“快捷建”专班化身“贴心管家”,从签约到投产全程跟进。高投鼎特智慧园竣工前,专班“一对一”指导消防验收、图纸把关,直接缩短两周验收时间。“以前怕验收出岔子,现在有专班手把手教,档案一次性通过,心里特踏实。”高投鼎特智慧园项目负责人陈靓说。
效率提升源于服务模式革新。青岛高新区在全省率先推出“承诺即开工一件事”,将施工许可、人防审批等8个事项整合为“一套材料、一张表单”,申请材料从15份减至1份,审批时间从4个工作日压减到2个,效率提升50%以上。“过去跑多个部门交一堆材料,现在一个窗口全搞定,省了太多精力。”陈文兵对这种“减法”服务赞不绝口。
更精细的是专班的“分阶段精准服务”。在青岛高新区,新开工项目通过“专题会+全流程交底”规避风险,在建项目推行分层分段验收实现“边建边改”,竣工项目享受“消防+档案”一站式指导确保“建成即投用”。今年以来,专班已破解施工难题100多项,助力6个项目提前封顶,阿斯利康一期、东方伊甸园等民企参与的标杆项目提前竣工,24项全流程服务清单让“投资放心、建设顺心、发展安心”成为常态。
青岛华芯晶电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在蓝宝石衬底晶片下线多吨废硫酸成为难题,找第三方处置年耗上百万元,且安全压力不小。如今,这些废硫酸成了“香饽饽”,被青岛高新区内企业用于白炭黑生产,每年为青岛华芯晶电科技有限公司节省百万元。
这一“变废为宝”的转折,源于青岛高新区生态环境部门的主动作为。工作人员在日常走访中发现企业困境后,创新推出危险废物定向利用模式,促成两家企业“联姻”,让集成电路废硫酸替代工业硫酸,既不增加环境风险,又推动抱团发展。这是青岛高新区在全市率先试点的危废资源化路径,目前正加速推广。
为破解民企危废处置难题,青岛高新区打出组合拳:对生物医药小微企业实行“集中收集管控”,危废处置单价从7000元/吨降至4000元;部署物联网电子秤与“一企一码”系统,让危废暂存周期从12个月缩短至1个月,规范化管理率、无害化处置率均达100%。“下一步将推动更多企业开展危废定向利用,让绿色发展成为民企竞争力。”青岛市生态环境局高新区分局党组书记、局长杜润生表示。
从金融精准滴灌到项目建设提速,从绿色转型赋能到全流程服务护航,青岛高新区用实打实的举措为民营企业纾困解难。在这片拥有93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20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土地上,民营企业正以更足的底气创新、更稳的步伐成长,书写着与区域共兴共荣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