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展示 |
“多大点事儿!老少爷们低头不见抬头见,因为这么点地边闹僵,不叫人笑话咱心胸狭窄?”近日,在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李集镇潘付刘村“小板凳”议事点,随着村党支部书记赵新华两头说和,一起邻里土地纠纷得以妥善解决。自从该村推行“党建+网格+小板凳”基层治理模式以来,就找到了解决村民矛盾纠纷的“金钥匙”。
近年来,李集镇党委政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提升党建水平,通过网格化精细管理,结合农村坐小板凳议事习惯,探索实行了“党建+网格+小板凳”基层治理模式。
李集镇在基层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中,有效整合党建资源,积极构筑“镇党委—村党支部—网格小组”三级组织体系,引导吸纳200余名党员志愿者和120多名乡贤名人充实到网格,在村内事务、矛盾纠纷调解等基层治理一线,主动亮身份、担责任、勇作为、作表率,逐渐建立党组织统一领导、两代表一委员分包参与、村支部有效衔接、网格员和志愿者一线服务的基层治理机制,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陈东村两户村民发生承包地纠纷,镇政协委员马香云得知后,联合村调解员及时介入,先进行单独沟通、实地勘查,然后把两家叫到小板凳议事点进行调解。经过一系列析理说法,双方达成协议,矛盾得到彻底化解。
李集镇以网格化精细服务管理为切入点,优化基层治理模式,达到提质增效目的。镇政府牵头,编制网格化管理平面图,整合公安、自然资源、农村农业等部门的治理资源,搭建起数字化智慧平台,为基层治理提供数据支撑。通过智慧平台,实现了由“网格吹哨、部门报到”向“未诉先办、主动治理”升级,全镇问题主动发现率大幅提升,群众诉求响应时长压缩到了平均1.5小时以内,实现了问题发现早、接收快、处理及时的效果。该镇还健全完善了基层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巡查发现—分级处置—跟踪问效”矛盾纠纷化解闭环机制,简单问题当天解决,复杂问题3天答复,重大事项5天反馈。近年来,该镇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6%,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潘付刘村两村民因债务问题产生纠纷,乡贤田涛主动介入,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耐心细致地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最终双方签订和解协议,实现了“小事不出村”。
全镇22个行政村都设有“小板凳”议事点。网格员平时面对面向群众宣传惠民政策,拉家常了解各种安全隐患、矛盾纠纷等。简单纠纷由网格员当场协调化解;复杂问题上传数字化智慧平台,村党支部书记及时召集有关调解人员和矛盾双方当事人到“小板凳”议事点商议化解。
后李村一村民搭建光伏板时探出西房山70厘米,西房山外是另一家的承包地,这家以光伏板不安全、占了他的承包地为由阻止,两家闹得很不愉快。后经“小板凳”调解,调整了光伏板建设方案,与西房山对齐,向后探出30厘米。调解员又因势利导,继续做工作,使两家尽释前嫌,握手言和。
李集镇通过“党建+网格+小板凳”治理模式化解了一个个纠纷。矛盾化解了,邻里和谐了,投资环境更好了,吸引了大批乡贤返乡投资。村里入股企业,群众就近上班,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实现双增长。如潘付刘村,利用集体经济收入建设文体活动场所4个、增设路灯30盏、浇筑水泥路面7500多平方米、绿化游园1200多平方米;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260余人进厂工作,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